1、不是的,您理解错了,计划,分析等步骤几乎不变的,所谓基于构件只得是软件的开发过程,就是说以前编写程序是逐行的,可是现在可以基于控件了,不用重复劳动了,比如这块都需要打开文件这个模块,那么直接调用写好的控件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再重新写这部分代码。
2、概括地说,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是串行瀑布式、流水线的过程;而CBSD是并发进化式,不断升级完善的过程。图2显示了它们的不同。 软件方法学 软件方法学是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认识软件的本质。
3、开发过程 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在重用元素、开发方法上都与CBSD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面向对象技术促进了软件重用,但是,只实现了类和类继承的重用。在整个系统和类之间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为填补这个缺口,人们曾想了许多方法,如系统体系结构、框架、设计模式等。 自从构件出现以来,软件的重用才得到了根本改变。
4、演化过程模型:包括原型开发模型、螺旋模型、协同开发模型 专用过程模型:包括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形式化方法模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 瀑布模型 它提出了软件开发的系统化的、顺序的方法。其流程从系统开始,随后是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支持。
螺旋模型 螺旋线描绘出风险驱动的项目路径,风险管理成为核心。适合高风险项目,但客户合作和风险专家的依赖度较高。 专用过程模型 专为特定方法设计,像乐器的定制音色,针对性强,但可能牺牲通用性。
原型模型可作为单独的过程模型使用,也常被作为一种方法或实现技术应用于其他的过程模型中。渐增模型 渐增模型也叫增量模型,其实质上是分段的线性模型,是一种非整体开发模型,渐增模型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以一系列的增量方式来逐步开发系统。
例如增量模型实质就是分段的线性模型,螺旋模型则是接连的弯曲了的线性模型,在其它模型中也能够找到线性模型的影子。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1988年,Barry Boehm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瀑布模型:这是最早的软件开发模型之一,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并且下一个阶段必须在上一个阶段完成之后才能开始。
瀑布模型 适用场景:需求稳定、明确的项目 过程: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调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特点:遵循严格的软件生命周期阶段顺序,每个阶段有固定文档或源程序流入下一个阶段。
1、逆向工程: 是指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将软件的某种形式描述转换成更抽象形式的活动。重构: 是指在同一抽象级别上转换系统的描述形式。软件质量:在规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要求的能力。
2、是指仅仅模拟目标软件系统某一层面(通常是用户界面层)的原型。22CASE 工具 是一些软件系统,支持软件过程的常规活动,如编辑设计图表、检查图表的连贯性、跟踪已经运行的程序测试等。
3、软件工程名词解释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件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
4、软件: 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总称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以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制作软件的工程 软件危机: 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软件生存周期: 是指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从产生,投入使用到被淘汰的全过程。
5、名词解释题汇总:1 .软件 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并对相应数据进行加工的程序和描述程序及其操作的文档。
6、软件工程名词解释:将工程应用于软件的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是对如何用系统的、标准化的、可量化的过程方法开发和维护软件,以及如何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管理技术与目前可用的最佳技术方法相结合的研究和应用。软件工程考研科目包括: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理论和专业课考试。
构件的最大优点是重用,软件之所以那么难做,就是难以重用。这方面硬件要好得多,硬件容易重用,CPU、存储器、硬盘、光驱、显示器等等都可以重用,将它们装配在一起就成了一台新计算机。
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可以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独立的构件,每个构件都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软件开发周期,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提高软件质量:由于每个构件都是独立的、可重用的,因此可以通过对构件进行测试和验证,来保证构件的质量。
构件开发主要好处是利于软件重用,构件接口清晰,便于协同开发、独立和集成测试、也方便升级等等。
不适合技术风险很高的开发,不适合系统需求是高性能,并且需要通过调整构件接口的方式来提高性能的产品开发。
减少开发成本,并且降低了系统出错的风险。此外,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也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软件系统,包括企业级应用、移动应用、嵌入式系统等。通过使用已有的构件库,开发人员可以快速构建出具有复杂功能的软件系统。总之,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可用于各种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软件项目。
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简称CBSE)或基于组件的开发(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简称CBD)是一种软件开发范型。它是现今软件复用理论实用化的研究热点,在组件对象模型的支持下,通过复用已有的构件,软件开发者可以“即插即用”地快速构造应用软件。
1、构件(component)是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份,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它可以是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一些功能模块、软件框架(framework)、软件构架(或体系结构Architectural)、文档、分析件、设计模式(Pattern)等。
2、Component-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 CBSD,有时也称为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CBSE)是一种基于分布对象技术、强调通过可复用构件设计与构造软件系统的软件复用途径。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中的构件可以是COTS(Commercial-Off-the-Shelf)构件,也可以是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构件(如自行开发)。
3、构件是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可更换部分,它实现特定的功能,符合一套接口标准并能实现一组接口。而零件是机械中的各种制件,是组成机器或结构物的基本单元。构件在软件工程领域尤为常见,它是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是模块、组件或其他可复用的软件单元。构件的主要特点是其独立性和可替换性。
4、这通常称为基于构件的开发(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 CBD)或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CBSE),而其中的各个部分称为构件,在此我们通称为面向构件。
5、软件工程 构件是面向软件体系架构的可复用软件模块。构件(component)是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份,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它可以是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一些功能模块、软件框架(framework)、软件构架(或体系结构Architectural)、文档、分析件、设计模式(Pattern)等。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包括以下几种:瀑布模型(WaterfallModel):开发过程按照线性顺序依次进行,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阶段。原型模型(PrototypingModel):通过快速构建原型来进行需求验证和用户反馈,以迭代方式逐步完善最终产品。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以其流程线性的特点著名,如同水流逐级下降。主要步骤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瀑布模型(WaterfallModel):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的软件开发模型,它按照严格的顺序执行各个开发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每个阶段的输出成果物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开发过程是一次性的、线性的,一旦进入下一个阶段,通常不会回到前一个阶段。
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包括:瀑布模型(WaterfallModel):瀑布模型是最早的软件开发模型之一,具有线性、顺序的特点。项目按照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适用于需求明确、稳定的项目。但缺乏灵活性,变更难以应对。